在中醫(yī)學里,一般將高血壓病歸入眩暈、頭痛范疇,但由于個體耐受的差異,有些高血壓病患者自體感覺并不明顯,甚至沒有任何不適癥狀。
概括起來看,中醫(yī)認為的高血壓的主要病因有三:
一,為情志不遂,精神緊張,使肝氣不舒,郁而化熱,肝陽上亢而發(fā)病。
二,為血虛陰虧,勞欲過度,腎精不足,水不涵木,陰虛陽亢而發(fā)病。
三,為飲食失節(jié),忌食肥甘厚味或過量嗜酒,損傷脾胃,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痰濕上擾而發(fā)病。
運用中醫(yī)治未病的理論指導高血壓病的防治,該是什么樣的呢?
1、心理調攝,孫思邈曰:“善養(yǎng)性者,治未病之病?!笨梢姳3智橹臼鏁?,心境豁達,避免情緒激烈波動,合理安排工作與休息、娛樂的時間,使張弛有度,氣機舒暢,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原則,其不僅對預防高血壓病,更是在各類疾病的預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。
2、飲食調攝,孫思邈曰:“安身之本,必資于食”。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應當避忌煙酒、肥甘厚味、辛辣燥熱之品以外,還應根據不同體質情況適當使用一些中藥進行食補食療。
3、適度運動,孫思邈曰:“動則不衰,用則不退”。適當的運動使人體氣機通暢,肝氣條達,脾氣健運,無痰濕之阻。但若勞欲過度,則反而耗傷陰液,引發(fā)疾病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,更應注意珍惜精氣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方才符合養(yǎng)生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