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來說在臨床上,心尖搏動位置的改變,可受多種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的影響。
一,生理性因素,正常仰臥位時心尖搏動略上移,左側臥位,心尖搏動向左移2.0到3.0厘米,右側臥位,可向右移1.0厘米到2.5厘米。
肥胖體型者,小兒以及妊娠時橫膈的位置較高,使心臟呈橫位,心尖搏動向上外移,可在第四肋間左鎖骨中線外。
若體型瘦長,特別是處于站立或坐位時,使橫膈下移,心臟承垂位,心尖搏動移向肋下,可達第六肋間。
二、病理性因素,由心臟本身因素,如心臟增大,或心臟以外的因素,如縱膈、橫膈位置改變等。
一般來說在臨床上,心尖搏動位置的改變,可受多種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的影響。
一,生理性因素,正常仰臥位時心尖搏動略上移,左側臥位,心尖搏動向左移2.0到3.0厘米,右側臥位,可向右移1.0厘米到2.5厘米。
肥胖體型者,小兒以及妊娠時橫膈的位置較高,使心臟呈橫位,心尖搏動向上外移,可在第四肋間左鎖骨中線外。
若體型瘦長,特別是處于站立或坐位時,使橫膈下移,心臟承垂位,心尖搏動移向肋下,可達第六肋間。
二、病理性因素,由心臟本身因素,如心臟增大,或心臟以外的因素,如縱膈、橫膈位置改變等。
以上內(nèi)容僅供參考
健康自測大全 健康早知道
專業(yè)醫(yī)學量表 專業(yè)醫(yī)學團隊
掃碼關注完成健康自測